在SCR脫硝系統中,氨逃逸(Ammonia Slip)不僅降低脫硝效率,還會造成二次污染(如銨鹽沉積、設備腐蝕等)。要有效控制氨逃逸,需從系統設計、運行優化和監測維護等多方面綜合施策。
精準噴氨技術
采用分區噴氨或渦流混合技術,結合CFD模擬優化噴氨格柵(AIG)設計,確保氨與煙氣均勻混合,避免局部過量噴氨。
使用動態調諧算法(如PID閉環控制)根據NOx濃度實時調整噴氨量,避免響應滯后。
前饋+反饋控制
通過前饋控制(基于鍋爐負荷、燃料類型預測NOx生成)和反饋控制(出口NOx在線監測)聯動,減少噴氨波動。
活性監控與更換
定期檢測催化劑活性,避免因催化劑老化(如燒結、中毒)導致反應效率下降,需過量噴氨。
采用分層催化劑布置(如高活性催化劑前置)或模塊化更換,延長整體壽命。
抗中毒設計
選擇抗硫、抗堿金屬中毒的催化劑(如TiO?-WO?/V?O?配方),減少因催化劑失效導致的氨逃逸。
煙道導流設計
加裝靜態混合器或導流板,消除煙氣流動死區,確保流速和溫度分布均勻(±10%以內)。
通過冷態模化試驗或CFD仿真驗證流場分布。
溫度控制
維持反應溫度在催化劑最佳窗口(通常300~400℃),避免低溫區氨未反應直接逃逸。
激光光譜技術
采用TDLAS(可調諧激光吸收光譜)實時監測逃逸氨濃度(精度可達±1 ppm)。
數據驅動預警
結合大數據分析(如歷史運行數據、催化劑衰減曲線)預測逃逸風險,提前干預。
定期吹灰
防止積灰堵塞催化劑孔道,導致局部氨穿透。
備用層設計
增設備用催化劑層,在活性下降時投用,避免過量噴氨。
氨噴射系統校準
定期檢查噴嘴霧化效果和氨氣分布均勻性。
控制氨逃逸的核心是均勻性(流場、氨濃度、溫度)和精準性(噴氨控制、催化劑活性)。需結合實時監測與定期維護,必要時通過技術改造升級系統。
活性與選擇性:選擇高活性催化劑(如V?O?-WO?/TiO?),在目標溫度窗口(通常300-400℃)內高效促進NO?與NH?反應,同時抑制副反應(如SO?氧化或氨氧化)。
配方與結構:調整催化劑中活性組分(如釩、鎢)的比例,平衡脫硝效率與氨逃逸。增加催化劑比表面積和孔隙率可提升反應接觸效率。
抗中毒能力:通過摻雜Ce、Mo等元素增強抗硫、抗堿金屬性能,避免催化劑失活導致的氨逃逸上升。
理論配比:NH?/NO?摩爾比通常設定為1:1(根據反應式4NO + 4NH? + O? → 4N? + 6H?O)。實際運行中需略高于理論值(如1.05-1.1)以補償混合不均,但需避免過量(>1.1)導致逃逸。
動態調節:通過在線NO?監測(如CEMS系統)反饋實時調整噴氨量,尤其在負荷波動時。
AIG(氨噴射格柵)設計:采用多噴嘴分區噴射,確保氨與煙氣充分混合。通過CFD模擬或速度場測試優化噴射角度、位置和壓力。
導流板與靜態混合器:加裝混合裝置減少煙氣流動死區,避免局部氨濃度過高。
最佳反應溫度:維持煙氣溫度在催化劑活性窗口內(如釩基催化劑為300-400℃)。溫度過低時反應速率下降,過高則氨易被氧化為NO?。
省煤器旁路或GGH:通過換熱器或旁路調節煙溫,適應低負荷工況。
激光光譜或化學傳感器:實時監測逃逸氨(建議控制在<3 ppm)。
反饋控制:將氨逃逸信號與噴氨系統聯動,動態調整噴氨量。
定期清灰:防止飛灰堵塞催化劑孔道。
催化劑檢測:定期測試催化劑活性模塊,及時更換失活單元。
SO?控制:避免硫酸氫銨(ABS)堵塞,尤其在低溫段(<280℃)。
多層催化劑布置:前端采用高活性催化劑保證脫硝率,后端加裝緩釋催化劑捕捉殘余氨。
SCR+SNCR組合:在高負荷段用SCR保證效率,低負荷段用SNCR補充,減少氨逃逸風險。
脫硝率與氨逃逸的權衡:追求過高的脫硝率(如>95%)可能導致氨逃逸陡增,需根據排放標準合理設定目標(如90-93%)。
經濟性考量:過量的噴氨或頻繁更換催化劑會增加運行成本,需綜合優化。
通過上述措施,SCR系統可在滿足脫硝要求的同時,將氨逃逸控制在安全范圍內,避免下游空預器堵塞或二次污染。
]]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