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磨料磨具網訊,2025年7月18日,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,對原產于中國的熔融氧化鋁(Fused Alumina)作出反傾銷肯定性初裁,并決定征收臨時反傾銷稅。
根據公告,初步裁定重慶市賽特剛玉有限公司(Chongqing Saite Corundum Co., Ltd.)臨時反傾銷稅為125.2%、洛陽潤寶研磨材料有限公司(Luoyang Runbao Abrasives Co., Ltd.)臨時反傾銷稅為111.9%、貴州固鑫新材料有限公司、齊耐(山東)新材料有限公司等21家其他合作企業(詳見表1)臨時反傾銷稅為118.8%、其他企業臨時反傾銷稅為136.3%。
涉案產品的歐盟CN(Combined Nomenclature)編碼為2818 10 11、2818 10 19、ex 2818 10 91和2818 10 99(TARIC編碼為2818 10 91 20和2818 10 91 90)。本案傾銷調查期為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,損害調查期為2021年1月1日至傾銷調查期結束。
據了解,熔融氧化鋁也稱為人造剛玉,涵蓋白剛玉(WFA)、棕剛玉(BFA)、粉紅剛玉、紅寶石剛玉等,是磨料磨具、耐火材料等行業的重要原材料。公告稱,無論其商業名稱如何,只要符合相關 TARIC 編碼描述中規定的特性或規格,均包含在內。
PART.01反傾銷調查的事件回顧
2024 年 11 月 21 日,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,應歐盟企業 Imerys S.A 于 2024 年 10 月 9 日提出的申請,正式對原產于中國的熔融氧化鋁發起反傾銷調查。涉案產品的歐盟 CN 編碼為 2818 10 11、2818 10 19、ex 2818 10 91和2818 10 99(TARIC 編碼為 2818 10 9120和 2818 10 919 0)。
此次傾銷調查期設定為 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,損害調查期則從2021年1月1日起至傾銷調查期結束。利益相關方應于公告發布次日起5個自然日內提交聽證會申請、15個自然日內提交案件評述意見。
從時間線來看,自發起調查起,經過約 8 個月的時間,歐盟委員會于 2025 年 7 月 18 日作出了肯定性初裁。
在初裁結果中,賽特剛玉、洛陽潤寶分別被裁定臨時反傾銷稅為 125.2%和 111.9%;表1其他合作企業臨時反傾銷稅為 118.8%;而其他未合作企業臨時反傾銷稅則高達 136.3% 。
這一初裁也引發了中方的強烈反對。中國商務部迅速發表聲明,表示將認真評估歐盟的裁決,并采取必要措施捍衛企業合法權益。中方認為,歐盟的反傾銷調查缺乏充分依據,指責其對中國企業施加不當的貿易壁壘,對雙邊貿易帶來負面影響。
PART.02對中國剛玉行業的影響
中國作為熔融氧化鋁(剛玉)的主要出口國,在過去對歐盟市場有著一定規模的出口量。根據歐盟相關協會提供的信息,歐盟磨料行業使用的熔融氧化鋁(剛玉),約有50%是從中國進口的,進口數量在10噸萬到12.5萬噸之間;而歐盟耐火材料行業使用的熔融氧化鋁(剛玉)從中國進口的比例高達65%-69%,進口量約為5.5萬噸。
在價格方面,2021年,從中國進口的熔融氧化鋁(剛玉)平均價格為809歐元/噸,2022年價格上漲約44%,達到1169歐元/噸。隨后在2023年下降37個百分點,價格降至865歐元/噸,在調查期內(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)又小幅上升至878歐元/噸。據了解,熔融氧化鋁(剛玉)的價格波動主要是電力等原材料成本波動影響。
隨著臨時反傾銷稅的征收,中國剛玉產品在歐盟市場的價格優勢將蕩然無存。高昂的反傾銷稅使得中國剛玉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后的價格大幅上漲,歐盟進口商的采購成本隨之飆升。在這種情況下,歐盟進口商很可能會減少從中國的采購量,轉而尋求其他替代來源,如印度、俄羅斯等同樣有熔融氧化鋁(剛玉)產出的國家。
這將直接導致賽特剛玉、洛陽潤寶等國內剛玉企業在歐盟市場的份額被嚴重擠壓,出口業務面臨嚴峻挑戰。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,中國剛玉企業很難將這部分增加的成本完全轉嫁給歐盟客戶,利潤空間將被嚴重壓縮。
另一方面,由于剛玉出口業務受阻,中國剛玉企業產能可能出現過剩的情況。為了消化過剩產能,上述企業可能需要降價在國內市場銷售產品,這又會進一步拉低國內市場價格,加劇國內剛玉市場的競爭。
此外,上述企業還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來應對反傾銷調查后續可能出現的問題,如提供更多的資料、參與聽證會等,這些額外的成本也會進一步加重中國剛玉生產企業的經營負擔。
對于整個剛玉行業而言,歐盟的反傾銷措施無疑是一次沉重打擊。但中國剛玉企業不能坐以待斃,而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,努力破局。
對于被列入調查名單的剛玉企業,積極應訴是關鍵,同時也要加大對其他國際市場的開拓力度,降低對歐盟市場的依賴程度。從長遠來看,還必須加強研發投入,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,才能在這場國際貿易風波中化危為機。